「電影」一詞源於中國天津

資料搜集

《華語電影》

華語電影意指華語製作的電影。現今華語電影發展分別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地都擁有各自電影文化。

c 10 lk1

為表揚熱心電影工作者,兩岸三地每年都舉辦多個電影頒獎典禮,包括:「中國大陸金雞獎」、「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金馬獎」,均屬華人電影界最榮譽獎項之列。

據資料記載,1904年慈禧太后慶賀70大壽,英國駐北京公使貢獻了一部放映機、數套影片作為賀禮,這是第一套電影專業器材和專業素材進入中國。1905年,天津《大公報》刊登了英商快利洋行的一則廣告《活動電光影戲出售》,文中寫道「茲由外洋運到新式電影機器一副……」,「電影」一詞起源於中國天津。

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拍攝第一部黑白無聲電影《定軍山》,京劇老生譚鑫培就是中國的第一位電影演員。可惜從沒見過《定軍山》的電影拷貝現世,祗是透過當時照相館的工作人員憶述一些模糊的歷史,就連存世的唯一一幀照片也來源不明。根據電影史書記載「為了慶祝譚鑫培60歲生日」為由,豐泰照相館的老闆任慶泰就在照相館內的院子裡共拍攝了「請纓」、「舞刀」「交鋒」三場戲實景。)

c 10 lk2

第一部華語、華人紀錄電影誕生於19世紀末,第一位被記錄的公眾人物就是李鴻章。(1896年,李鴻章以清朝特使身份出席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就職大典,隨後再以大清帝國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搭乘「聖-路易斯號」郵輪抵達美國紐約,對美國進行訪問。愛迪生主持的Biograph 公司的攝影師威廉·甘迺迪·迪克森(威廉·甘迺迪·迪克森)就紀錄下這位滿清特使的點滴,這段新聞影片的片名就叫做《李鴻章─第四大道與百老匯》( Li Hung Chang - Fourth Avenue and Broadway )。

1913年,鄭正秋、張石川和黎民偉分別在上海和香港拍攝了中國最早的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和《莊子試妻》,1920年上海產生第一部長故事片。電影傳入中國之初,中國正處於苦難深重、領土分裂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電影拍攝在資金、設備、技術方面都要依賴外國資本,由此帶來其半殖民地性質。另一方面,早期電影創作(無論在大陸、香港、臺灣)從觀念、取材都可看到各種民族戲劇元素(京劇、文明戲、粵劇、歌仔戲等),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打在早期電影上的一塊明顯「胎記」。20年代中期很多大城市也開始出現大型電影公司製作電影,像廣州、長春、武漢等城市,這也讓各地區的文化滲透進電影中。(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