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一片廣闊的平原
- 蕭蒹
《舊香港人香港心》
6、70年代的香港人,每逢到元朗一遊,例必一定要去元朗恆香老餅家買番兩三盒老婆餅,因為這老餅家的老婆餅特別新鮮特別好吃。
6、70年代的元朗算是窮鄉僻壤,元朗居民過去主要是以務農為生,亦有漁業和生產鹽。居住在巿區的香港人,假若到元朗深親或閒遊,會喜歡元朗平靜的生活。由於也有不少農地,晚間都會聽到一些嬋叫的聲音,早上一定會聽到公雞在叫醒村內的人,快點起來努力耕種。
80年代開始,元朗不斷革新成為衛星城巿,高樓大廈林立,昔日在田裡耕種的農民都紛紛搬上高樓居住,因為需大量改建,不少農地都開始被建築商收購用作興建商戶之用,元朗的綠色回原漸漸地演變成為了石糞森林,足見時代不停進步!
根據資料報導,元朗自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不過現有的原居民大族主要為北宋時期南移的鄧氏(現時分佈在屏山、厦村及錦田一帶)及南宋末文天祥堂弟文天瑞後裔的文氏(現時分佈在新田及落馬洲一帶),亦有部分其他姓氏的原居民。其中北宋南下的是江西吉水人,是香港元朗區香港新界鄧氏的四世祖。而香港新界文氏始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堂弟,七世祖文世歌從屯門遷至新田立村,是江西吉安人。
明朝政府於萬曆元年從東莞縣劃出56里、7,608戶,共33,791人,成立新安縣,縣治設在南頭。自此由明神宗萬曆元年(1573年)起,到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元朗地區一直屬廣州府新安縣管轄,此前清初為對付鄭成功而實施的海禁和遷界政策一度使元朗變得荒涼。
元朗位於香港新界的西北部,香港市區之西北方距離約20至25公里,深圳后海灣以南的一片廣闊平原。元朗(以元朗市為主)是元朗平原的主要部分,大致位於山貝河沿岸的已建區,西北面是天水圍及流浮山,西接屏山、洪水橋及厦村,西南達屯門區,南抵十八鄉及大棠一帶,東南靠香港最高山峰大帽山及大欖郊野公園的山谷,東臨錦田、八鄉,東北往上水方向可達新田、米埔、錦繡花園及落馬洲,北面則是橫洲及南生圍一帶漁塘和濕地。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有七成土地是山地丘陵,不過元朗則有一片廣闊的平原,得天獨厚。(文:蕭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