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包山民俗歷史悠久
- 蕭蒹
《舊香港人香港心》
香港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而供奉佛教的子弟的香港人也不少,故每年佛誕日善信都會隆重其次慶祝一番,宗旨是保國泰民安。而長洲搶包山都是民間習俗一種。
雖然未曾參與過搶包山活動,但也曾親身到過現場感受健兒們搶包山的情景。鳴笛一響,有份參賽的健兒便砲到包山下以最快速度爬上包山摘取吉祥包, 摘得包子越多,福氣就會越多。摘下來的包子還會與親友分享,祈望大家吃過包子都身體健康,出入平安。
香港長洲搶包山是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民間習俗,為長洲太平清醮兩項較為矚目的活動之一,另一項為飄色巡遊。搶包山民俗有悠久歷史,在1978年曾發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後,被遭禁止舉辦這項活動。2005年改為舉辦搶包山比賽,與傳統民俗有別,所用包山亦非祭祀用的包山。
據說早於18世紀的清朝,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後得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居民為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而太平清醮是按照海陸豐習俗設立了三座由幽包積成的包山供奉北帝,海陸豐人傳統上會在醮會結束後搶孤,搶奪祭品,包山也不例外。傳統上摘得包子愈多,福氣就會愈多。搶包山傳統意義是為島民帶來平安、健康。
三座包山當中,中間一座名為「太平山」,供奉太平清醮主神玄天上帝的長洲玉虛宮內的兩尊玄天上帝神像,其中一尊是從太平山街移來,「太平山」就代表太平清醮的淵源 。左右兩座一名為「福如東海」,另一名為「安居樂業」。(文:蕭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