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內習俗與術語

網上資料

《粵劇淺談》

唐玄宗李隆基幼年即喜愛歌舞。6歲時,曾為他的祖母武則天在宮院裏即席表演了歌舞節目《長命女》。

23 3 12 5

因為表演精湛,所以博得在座的皇親國戚及群臣們的讚賞。李隆基繼位後,選定了宮庭的一片梨園作為排練歌舞的場所,這就是梨園的來歷。自此,戲行內人人自稱梨園子弟。

戲橋        

戲橋是開戲前派給觀眾的單張,作為介紹劇目之用。一般印上劇情的簡介、編劇、導演、演員表等等。

紅船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粵劇戲班常在廣州沿海巡迴演出,為方便行程,故棲身於紅船。此類戲班皆稱為紅船戲班。紅船船艙臥鋪分配及工人職責皆有規定,成為日後戲班的基礎。一般來說,粵劇戲班分為本地班、外江班、本地外江班及過山班。一般一個戲班擁有天地二艇,後來規模增加至146人,才設立畫艇。

爆肚        

爆肚即是「即興」,可解作即時的創作。演員根據演出時的感情,作出與劇本有出入或沒有經彩排的發揮。

撞板        

在演奏或唱曲時,節拍或速度出現錯誤。由於粵劇很受香港人歡迎,「撞板」成了形容「出錯」的俗語。

紮、叔父稱呼戲行長輩為「叔父」。「紮」意思是成名或晉升。這兩個詞語與三合會的黑話相同。因為舊社會粵劇藝人奔走江湖,賣藝謀生,免不了要和黑社會打交道。

煞科        

煞科常見於劇本的最後一頁,代表「散場」。或者最後一個滾花作結尾,都叫做煞科。戲行內煞科也可以形容關係終結。然而電影界中,拍攝最後一幕也被稱為煞科。(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