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口稱為「虎度門」

網上資料

《粵劇淺談》

戲臺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後。兩則出入口稱為「虎度門」。戲臺貼近觀眾席的部分稱為台口。觀眾看到台口的左邊就是棚面的位置。

23 3 12 3

棚面後面就是把子箱。鄰近把子箱的虎度門的底景位置稱呼為師傅位。師傅位的幕後部分的對面就是提綱。幕後除了一道長走廊,盡是箱位,走廊盡頭就是大棚箱位。從觀眾的角度,左邊稱為雜邊,放的是雜箱;右邊稱為衣邊,放的是衣箱。

虎度門又稱為「渡古門」,因「渡」與古字「度」相同,即渡過之意。因為以前演員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歷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稱之為「鬼道門」。在虎度門附近的「提綱位」所貼上的是一道「提綱」,是開戲師爺把故事、場次、鑼鼓、排場、角色的分配等用簡略地寫上,作為提示之用。

行內人習慣祗憑提綱提示,在沒有詳細劇本下,故事細節內容全靠爆肚演繹,所以稱為「提綱戲」。雖然現在看來看似笑話,但也考驗粵劇伶人功力如何深厚。薛覺先認為「提綱戲」是戲行的陋習。因此薛覺先不斷追求完美劇本,促使粵劇急速發展。(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