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是春聯的起源
- 上官軍
桃符是民間於春節時用桃木板畫上神荼、鬱櫑二神驅避鬼怪的物品,古代傳說東海度朔山有大桃樹,桃樹下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鬱櫑。
遇作祟的鬼就會把它捆起來餵老虎。。後來人們在桃符上寫上一些吉祥語句。在唐朝時,楹聯開始出現。《敦煌遺書》就記載了一些楹聯,帶有吉祥寓意,部份學者,認為這是最早的楹聯,如敦煌研究院研究員譚蟬雪於《文史知識》1991年4月號一篇題為《我國最早的楹聯》的文章裡提出這種說法,但直至現在仍未有實質證據證明這些對仗的句子是楹聯或春聯。到了五代的時候,蜀主孟昶親自在桃符上題「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聯。
一說宋朝桃板為薄木版,長二三尺,寬四五寸,掛在門上,可畫年畫。桃符為長七八寸細木條,書祈福禳災之辭,歲旦插於門左右地而釘之。因此春聯應為桃板演變而來。
延祥詩也是春聯來源之一,又稱春帖子、春帖子词、帖子詞,是古代朝廷在立春時要翰林文士寫帖子詞進献。延祥詩內容以描寫景物、歌頌昇平或寓意規諫為主,文字工麗,多為五言、七言絕句,周輝的《清波雜誌》就提及歐陽修、蘇軾的春帖子以規諫為主,司馬光則作出楷式 。這些詩詞會張貼於宮門以及宫苑各殿堂樓閣上,宋朝時很盛行。成對的聯句到後來也就變成春聯的一種。(上官軍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