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景生情

人性是善忘的,雖說對於往昔之事,我們似是忘記得不少,但一定仍會存在一些支離破碎、似滅還現的依稀記憶,如果我們可以利用一些「工具」來協助,所喚回的記憶,定會比憑空思索的多。

 

IMG 0797

這些工具就是「景」和「物」,好像「睹物思人」、「觸景傷情」等語句,描盡了那種景物依舊,獨惜人去樓空的感覺,猶甚於搥心的悲痛。

然而,「觸景」不一定是永遠地「傷情」的,我們大可以將「傷」情化作「生」情,其感覺就大有差別了。「傷情」只會令癒合的傷口一再淌血,往事既然無可改變,徒添傷悲,只屬枉然。何不把它變為一段甜蜜的、歡樂的和溫馨的回憶,試將這一份刻骨的悲涼感覺,變成一點點暖洋洋的滋味吧!

由「此情此景」去看,情景兩字,確是密不可分,多種不同的情均發生在多個不同的景內,換句說話,某一個景就會勾起某一段情,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

記得在筆者母親離世的第一個月,是我最為難受的日子,每分每秒,她都在我思念中,那個時候,才真正了解到甚麼叫做「音容宛在」,無論在那處,戶外或戶內,都會憶起她喜歡坐的位置、喜歡吃的東西、喜歡看的電視節目,連屋子裏,仍是充滿着她淺談笑語的聲音,處處都勾起那觸景傷情的懷念,內心雖有難抑的隱痛,然而,郤是欲哭無淚,連親友均擔心我的感受,恐怕我不能承受得起,但當時的我,郤是最冷靜的一個,因為我仍要照顧和安忍和我同樣傷悲的爸爸哩!

無奈哀痛總要有完結的一天,觸景傷情也不能夠無休無止,在這段我稱之為受傷、療傷以至康復的時期,傷者是我,醫生也是我,每一天,我都是在自言自語地一問一答,自我開解、自我安慰,終於給我想出了一個療傷的良方,就是由「傷」情變為「生」情,以上所記逑的景物,一直均充滿着昔日溫馨歡聚的母女情,今天媽媽雖然離去,但彼此的真情猶在,一切何曾有變呢?為何不把這哀悼之情化作難忘而甜蜜的回憶?為何不嘗試讓這洋溢着濃情的景物重現重生?

筆者並非有意要讀者朋友們為我神傷,我只是想以自己這喪母之痛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希望能夠盡一點力,開解一些仍是自困在療傷期,仍是時時刻刻都在觸景傷情的朋友們。「桃花依舊,人面全非」這句話,並不是一時感觸之語,它是永不改變的規律,既然規律難改,倒不如就改變自己的心境吧!(文:陳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