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騮是良伴或是敵人
- 曲則全
《點滴情懷》
人在寂寞時自然又想到與動物為伍,希望可以在動物身上尋獲一些人間有愛。
一位朋友每當遇上人生挫折或感情失意時,便喜到馬騮山向着一羣挑皮的馬騮傾訴。朋友將心裡不滿傾訴完感覺輕鬆得多,為酬報馬騮們忍耐地聽他傾訴,於是他每次到遊都買了不少手信(香蕉、花生、蘋果)為酬。最初都只是兩三隻馬騮,後來又引來三五成羣的馬騮在搶食,帶多少便吃掉多少,有些馬騮吃了便將其他的帶回上山,是將水果儲存,或是帶給其他同伴分享。
朋友更與一隻純白的小馬騮結緣,每次他坐在石階級時,純白的小馬騮便坐在他身邊,偶爾還拍拍他腳下,也曾人騮手拖手的漫步在山下,據朋友憶述當時情景,猶如一對初戀情人十指緊扣漫步於山腳下,十分溫馨甜蜜。
若干年之後,居住在馬騮山下的居民投訴,不少馬騮連羣結隊騷擾民居,有些馬騮更在街上強搶巿民手中的餸菜。漁護署接獲投訴後,曾將馬騮趕離巿宅,並勸阻巿民不要再到馬騮山飼養山上的馬騮,免寵壞牠們。
為甚麼會有這麼多馬騮凝聚在巿區之內?相傳1900年代初,香港政府有意在金山郊野公園現址一帶興建九龍水塘,但由於沿路有一種叫「馬錢」有毒植物被認為有機會影響同污染水質,當年香港政府為剷除這些植物,因而引入了一批喜好食馬錢動物—獼猴食掉所有馬錢,漁護署今時今日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當年究竟引入了多少隻馬騮。而這羣馬騮完成任務之後便在此落地生根,成為了今天的「馬騮山」。(文:曲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