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幕後人物
- 網上資料
《粵劇淺談》
一齣為人讚頌的粵劇需要很多幕後人員配合,而出色的人物更會有不同的稱號。編劇家往往是劇目的靈魂,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便是其中的代表者。
著名的人物還有1950年代的曲王吳一嘯、曲聖王心帆、曲帝胡文森,音樂家有尹自重、羅家英的四叔掌板羅家樹、打鑼高根 2000年代音樂領導、作曲高潤鴻等等。
傳統例戲
傳統例戲有《六國大封相》、《天姬送子》、《賀壽》、《碧天賀壽》、《跳加官》、《祭白虎》、《玉皇登殿》、《觀音得道》、《香花山賀壽》,還有失傳近百年的《開叉》(又名《開天門》)。早期的天姬送子是每天都有不同的固定曲白,祗有大送子和小送子,大送子是在正誕日戲前由台柱演員演出的一折送子全本,唱做俱全,小送子是平日日戲前由二至三名次要演員演出的送子簡本。若在演出日遇上張五先師或田竇二師等誕辰節慶時,一般在夜戲尾場前,棚面和演員們在後台師父神位前,演出賀壽送子,稱為後台賀壽送子。神功戲尾戲有封台儀式,演員的穿載和演出類似跳加官,但相對地簡短得多。跳加官有女加官,女加官和男加官的分別是演員不載面員,相同的是男女加官均是獨腳戲,演員身穿鳳冠霞帔,持牙笏,舞蹈中擺出「一品夫人」四字的架。(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