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 陳效勤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體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
幽門螺旋桿菌病包括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潰瘍等,幽門螺旋桿菌的不良預後是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粘膜組織中,60—80%胃潰瘍和95%左右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的症狀是: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伴隨有噯氣、腹脹、反酸或食慾下降,嚴重的反復發作的劇烈疼痛甚至上消化道出血等。
一般認為螺旋桿菌的經過是這樣的:螺旋桿菌經口進入胃粘膜後定居感染,經過一段時間(一般是數日到數週)引起慢性淺表性胃炎,數年或數十年可發展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專家們認為,幽門螺旋菌使患胃癌的風險增加了2.7—12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幽門螺旋菌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會發生。當然從另外一方面講,自從發現此病,可以大大降低了胃癌的發病率。
幽門螺旋菌是後天傳染的,但其傳播方式還不十分明確。幽門螺旋菌在不同種族,不同地區的人群中都有感染。它的發病趨勢是:其感染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提高。
幽門螺旋菌的檢測都要經過現代醫學的方法,目前較為常見的有三種:呼氣採樣檢測;抽血採樣檢測和胃鏡採樣檢測。(文:中醫師陳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