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唱、做、唸、打

資料搜集

《粵劇與文化》

「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說話的聲調。子喉是比平喉調子高了八度。

cp21

大喉是使用粗獷聲音。同時,粵劇也會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獨特唱腔,例如來自福建的廣東南音、木魚、廣東的本地民謠粵謳及板眼。

「做」是指做功,即表演。當中包括手勢、臺步、走位、關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水發、抽象表演和傳統功架等等。

「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詞。用說話交代情節、人物的思想感情。

「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髮、玩扇子、武刀弄槍、耍棍揮棒,舞動旗幟等等。

cp22

清朝初期,外江班把戈陽腔及崑山腔傳入廣東。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本地班逐漸出現,但唱腔仍以梆子為主。後來隨著崑曲衰落及受徽班影響,轉為以西皮二黃為基礎唱調。辛亥革命時期,志士班的改良從演唱語言入手,在將官話變為廣州方言,又稱為新腔。抗戰時期,不斷有著名老倌冒起,各自鑽研粵劇並發展自己的唱腔。例如:薛覺先的「薛腔」,瀟灑典雅,韻味醇濃。馬師曾的「馬腔」,半唱半白,生鬼通俗。小明星的「星腔」,感情細膩,低迴宛轉,蕩氣迴腸。羅家寶的「蝦腔」則真假嗓結合,清新悅耳,還有紅線女的「紅腔」、新馬師曾的「新馬腔」、陳笑風的「風腔」等等。

演員透過象徵性的姿態及動作,交代劇中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時空的改變及劇情的發展。(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