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曲唱腔主分為三種

資料搜集

《粵劇與文化》

粵曲唱腔音樂主要分為「板腔」、「曲牌」和「歌謠」三種。廣東本地的戲曲音樂,應以說唱類的南音、木魚、龍舟、板眼、粵謳等為主。

cp19

根據粵語的語言特色組成,在語分平仄、句分上下的基礎上,廣東說唱類的唱腔,曲詞句格必須分為兩組上下句式,因為粵語分陰陽平,這和北方語系的陰陽平不同,語音上有很大的差異。

粵曲唱腔音樂的基本特色是板腔類,即梆子和二黃,俗稱「梆黃」,也即是和京劇的「皮黃」同類,所以粵劇也屬於南北路的戲曲,即有南路「二黃」唱腔和北路「梆子」唱腔。粵曲的板腔原是由外省傳入,是由詩讚類的齊言滾唱方式發展出來,後來節以鼓板,由不同板式引發唱腔的變化,故稱「板式變化體」。板腔體、詩讚體戲曲唱腔和曲牌體戲曲唱腔最根本的不同在於,板腔體和詩讚體戲曲唱腔沒有固定的樂調旋律,旋律由曲詞的語音決定,所以即使同是「慢板」或「中板」,可以因為曲詞不同,有不同的音樂旋律。

曲牌體戲曲唱腔卻是先有樂調旋律,再填曲詞,其中骨幹音更不可修改,所以無論千百首同曲牌的曲,即使曲詞不同,但其分佈之聲調必然相同,否則不同填一首小曲。粵曲的曲牌體可以分成多類,其中主要有崑弋曲牌,即傳統戲曲曲牌,如「俺六國」(即「後庭花」)、「僥僥令」、「園林好」等。

cp20

粵曲也有由民歌的戲曲變調,如出自崑腔劇目《思凡》的「朦朧」、「山坡羊」,本是民歌,但崑腔化後再傳入粵曲之中。有古譜曲,如《粧台秋思》;不過,古譜中也有較為特殊的,如明代產生的《貴妃醉酒》,本為《西宮詞》,在粵劇的起源時期已傳入粵曲之中,不像《粧台秋思》是二十世紀中才吸收入來。

最特別的是一種民歌小調,如《寄生草》、《打掃街》(即《打棗杆》)、《剪剪花》(即《剪靛花》),這些曲本來是民間的齊言民歌,一如板腔,沒有固定的旋律,由曲詞的語音發展出不同的旋律,其中由過序音限制其廻旋往覆的方式,一如板腔的「士字序」、「工字序」等。可是,當不同地區的人忘佚了原來的唱法,這些曲子的旋律便被某一個旋律固定下來,成了小曲,這也是粵曲音樂中一個重的組成部分。其實,這類民歌現今中國尚有很多,如陜甘的《信天遊》,北方的《艷陽天》等。(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