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特色的鄉土片較濃

資料搜集

《華語電影》

從 60 年代中,到 70 年代,台灣是如何產生武俠片與愛情文藝片兩大類型的黃金盛世。

T film7

60 年代,台灣國語電影發展,大抵就在本土「農村」崛起,而中影的重整,聯邦和國聯的成立,都促進 60 年代中晚期後進一步的加速發展。

隨着5、60年代台灣電影發展迅速,部分題材仍保留著舊上海電影的寫實浪漫風格,名著改編的古裝片、具有濃厚台灣原住民特色的鄉土片、俠士武打片、敘述國共內戰陰影的戰爭片以及聊齋靈異性的鬼片。張徹導演的《阿里山風雲》更是鄉土片的代表作,主題曲《高山青》更為海峽兩岸人民所樂道,是二戰後第一部在台灣製作的國語電影。

T film8

1970年代,當時台灣社會風氣,浪漫文藝的愛情片大行旗鼓,其中以「雙林雙秦」式的愛情故事最受歡迎,所謂的「雙林」是指:林青霞和林鳳嬌,而「雙秦」是:秦祥林和秦漢,加上鄧麗君柔情悅耳的歌喉,成為當時台灣電影的格調。

伴隨著這樣的格調,使台灣電影打破中台兩岸政治的隔閡,加強了兩岸民眾的了解和交流。而當時誕生了瓊瑤的愛情文藝電影及胡金銓導演的新派武俠片;李行導演拍攝的《婉君表妹》和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俠女》。另外,國民黨政府提出「電影愛國理念」,一批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電影亦應運而生,這類愛國政宣片很快就佔據市場:劉家昌導演的《黃埔軍魂》、《梅花》等等;而戰後成長起來的新生代也呼喚了校園片的風靡。(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