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逾千萬興建邵氏影城

資料搜集

《華語電影》

香港邵氏電影公司在上海、新加坡開展業務同時,專注在香港開拓粵語電影市場。

film11

1930年代中,隨著中國政治關係,電影事業深受影響,反而香港地處一隅,局勢相對穩定,且天一早前與粵劇名伶薜覺先合作拍攝粵語影片《白金龍》(1933),在廣州、南洋、香港市場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績。邵醉翁遂於1934年在香港成立天一影片公司香港分廠(下稱天一港廠),並將部分工作人員移往香港。

天一港廠以拍攝粵語電影為主,創業作是《泣荊花》(1934),由著名粵劇名伶白駒榮及蝴蝶影主演,大受觀眾歡迎,也讓天一港廠站穩陣腳。當時天一港廠位處土瓜環北帝街,佔地數萬呎,建有兩個影棚,鋪設隔音設備,更設有沖印房、剪接房、試片室、片倉及製片部辦公室等,可說是30年代香港一家極具規模的電影公司。在製作方面天一走的是通俗電影路線,從1934年到1935年間攝製逾10部,近半數是粵劇改編,另有喜劇《鄉下佬》系列,牽起一陣粵語喜劇片潮流。

film12

1946年,邵邨人回港接收南洋片廠,最初把片廠租予大中華影片公司,併合作拍片。其後,他把片場收回,於1952年創辦邵氏父子公司,以拍攝國語電影為主業,供應香港市場及邵仁枚、邵逸夫在星馬地區旗下的戲院。1954、55年拍攝電影《人鬼戀》獲《東南亞影展》的「最佳美術」獎,蕭芳芳憑《梅姑》獲「最佳童星獎」。

那些年,除邵氏父子電影公司較為活躍香港巿場外,長城電影公司、鳳凰電影公司、電懋電影公司,亦大量製作國語影片,巿場面對不少挑戰,為了穩著片源和影片素質,支撐邵氏在星馬的龐大院線業務,邵逸夫在1957年從新加坡遷到香港,翌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開展製片業務,在九龍清水灣購地,參考美國好萊塢的方式籌建片廠。投資逾千萬興建邵氏影城,佔地約65萬平方尺,設有攝影棚,配音、放映、錄音、洗印設備及員工宿舍,可供流水作業,單是編劇和技術人員(包括:木工、電工、美術人員、錄音師及攝影師等)已有數百人,1960年正式啟用。電影業高峰期,邵氏片場的影片年產量便高達40多部。(資料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