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塑造生動藝術形象

語無

《廣東粵劇》之十七

粵劇南派武打藝術又稱為南派武功,它以少林武技為基礎,工於「橋」、「馬」、「翻」、「騰」等技巧。

c 20 36a

在表演過程中,以拳法精湛,翻騰敏捷,威武傳神,具有南方武技特色,而深受廣大粵劇戲迷的喜愛。

《廣東戲劇史略》記載:「攤手五不特文武兼資,演唱皆妙;而十行角色,色色皆能。又擅武技,宗少林派,故廣東武戲身形手法皆近少林。」

眾多伸手不凡的武打伶人在舞臺上塑造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生動藝術形象。如:李文茂便是一位身懷南派絕技的武打演員,功架扎實平正,武打寸度準確,姿式優美,「關目」傳神。尤其是刀槍靶子功也很扎實,槍法快密、緊湊、逼真、甚為觀眾稱道。

c 20 23a

上世紀2、30十年代,粵劇進入興盛時期。期間湧現一批粵劇南派武打演員,各有奇能,身懷絕技。如有「武狀元」稱號的陳錦棠,武打藝術表演以利索、敏捷、多樣見長;而有「武探花」之稱的梁蔭棠,不但精於拳術,而且深諳氣功,他的功架身段特別顯得威武昻揚;靚少佳武功根基扎實,不僅熟練掌握粵劇傳統功架而且能吸取運用京劇武生的做工武技。

周瑜利、崩牙啟、朱次伯、紮腳勝、盧啟光、桂名揚、白玉堂、少昆侖等均是粵劇界中赫赫有名的武打演員。他們憑著深厚的武術功底,在舞台上各顯奇能,各演絕技為粵劇南派武打藝術表演增添了光彩。

粵劇中的武打場面被稱呼為武場。由於武術家雲集在嶺南一帶,流派眾多,有洪拳、儒拳、蔡拳、岳家教等,其中以詠春拳、蔡李佛拳、洪拳比較著名,所以在武場中使用的傳統嶺南武功注重坐功、打功、拳術、器械對打、高臺功夫、絕技,以近距離對打為主,強調力量。自從薛覺先從京劇引入北派功夫,強調大開大合,以遠距離對打為主,加強了舞臺上的觀賞美感。訓練方式有分毯子功與把子功。前者是翻騰及腰腿功,後者是兵器。(文:語無)